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

圖書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之觀後感想< 編號:NO.070>

這不是一個故事,而是一場人生的哲學。

偶然,就像是一切的開始。作者在歷經十六年的社會浮沉之後,再次遇見了大學時期的老教授;同樣的幽默,一樣爽朗的笑聲,唯一不同的,是生命只剩幾個月的死亡宣判。

藉著每個星期的一堂課,老教授-墨瑞,用他自己的人生,為作者講述了無數的生與死;就如同他所說的:「只要你學會死亡,你就學會活著。」別於一般人,在走向人生終點的那一刻,他誠實的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恐懼、悲傷及自己的脆弱與心靈的無力感。就像個孩子般,他盡情的哭泣,卻也渴望人與人之間的碰觸。

面對死亡,他就像面澄清無波的湖,透澉、清晰;僅管偶爾會在水面上興起陣陣的漣漪,但他仍是以無比的睿智克服了絕望與嘆息。在一次的訪談中,墨瑞這樣說道:「看著我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,是很可怕,但這也很可喜,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。」那時,他的身體已經不能再為自己做任何事了。

「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你思考死亡,一直到你要死了為止。我們整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,關心事業、家庭、賺錢、還貸款、買新車、冷氣機壞了得修理-我們忙著千頭萬緒的瑣事,讓自己這樣一天過一天。所以我們不習慣退後一步,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,然後問一句:人生就是這樣嗎?我所要的就是這樣嗎?是不是少了些什麼?」。一天接著一天,我們總以為死亡離我們自己太過遙遠,遙遠到讓我們天真的以為它不會到來。但是沒有人能承認自己真能長生不老;我們都明白,自己終有一天會踏上這條不歸路,只是沒有人會當真。

生與死,本來就是同樣的一件事。我們的開始,同是出生;而我們的結束,同樣是死亡。其中所不同的,只是能否在於最後的那一剎那間為自己的一生感到安慰罷了。德國大文豪歌德,就曾這麼說過:「所謂的幸福之人,是一開始就能夠掌握人生的人。」

我們的老教授墨瑞,在他人生中最後的幾個月時說道:「你要知道自己會死,並且隨時作好準備。這樣你活著的時候,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。」的確,他做到了,而且做得很好。雖然哭泣,卻不自憐;縱然悲傷,仍不放棄。他說:「既然要活,就要活得有價值。」在墨瑞的終點,他散放出最耀眼的光輝,溫暖了每個人的心房。

秋風穿過窗框,拂入墨瑞那小小的書房中,微涼的硬木地板,輕輕地散發出屬於日本楓葉的味道。我靜靜的坐在靠窗的木椅上,耹聽著老教授和年輕人的對話;他們談愛、人生、家庭,也談死亡。一字一句,雖是樸實,卻皆是發自於人生淬練的精華。

愛,穿越時空來到我的面前。

文字的感動,在秋色的月夜中──持續擴散。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