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,光是歷史年代就有五千多年了,再加上民族眾多,文化博大精深,正如諺語所說「百里不同風,千里不同俗」,節日文化就是其中之一。而中國的節日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,它有其自身的社會功能。它的社會功能簡要的來說有以下幾點:一、緬懷先人,藉以寄托自己的思念,如清明節。二、節日飲食是飲食文化的精華,是中國烹調技術的集中表現,像是易牙廚藝節。三、通過節日活動可以去病防災,如中元節。四、節日期間所進行的文化娛樂活動,對於活躍城鄉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,如踩高蹻、辦燈會、划龍舟等。
也因為如此,中國人對於“過節”這個態度十分的重視,相對的,從年初到年尾,所需要過的節日也相當的多,如一年之計在於春,冬去春來,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左右,是所謂的立春日。立春的目的是勸農-希望農民為春耕做好準備,為今年的辛苦耕耘,有個好收穫。
再來就到了夏季,這時大家一定也不陌生,那就是端午節,相傳是為了紀念屈原,因楚王不能明辨是非,在大怒之下,便把屈原趕出國去了。而流浪在外的屈原,仍時時刻刻的關心國家大事。可憐的屈原到處流浪,漂泊在荒山水畔,他用華美的文詞,將一肚子的委屈,寫成一首首愛國的詩篇,但他心頭的愁悶就像那滾滾的江水,一波波的起伏哽咽著,永遠沒有停止。就這樣的滿肚才華能力,雖有心報國,卻已無力回天,只得以死明志,於在西元前二二七年五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。而住在江邊附近的許多百姓知道後,擔心屈原的屍體會被江中的魚蝦給吃掉紛紛丟入了粽子,希望可以保留屈原的屍體。就這樣的,每年到這個時候,家家戶戶都會包起粽子,來紀念這位偉人。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重要的節慶。在古代,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穀祭拜祖先,而佛教的盂蘭盆節,及道教的中元節亦在同一天。又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,在這個月當中間,「好兄弟」們都會來到人間受人祭拜,由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的「中元普度」。
再過來就是秋季,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。重陽節有登高、飲菊花酒,配掛茱萸等習俗,相傳是由東漢時桓景和費長房故事而來,據說這些習俗有消災避厄之功效。而說到了秋天,就會想到中秋節,相傳中秋節源自於古代祭祀月神的禮儀,後來加入了嫦娥奔月的傳說,再為中秋節增添一筆神話故事。
而最後一個季節-冬季,就會有一個等待過冬,迎接春天的到來,在這個等待的時期就是我們迎接新年到來,這個時候,不管是遠在他方的家人,通通都會排除萬難,在這一天裡頭回到家中,跟全家人一起團圓守歲,為家中的長輩來祈福,希望可以年延益壽。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,且因其為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,家家戶戶皆熱鬧慶祝,故亦稱小過年。
也因為有那麼多有趣的節日,讓小孩可以有著期待,讓許多平日辛苦工作的人們,藉此得以休息。老祖先的智慧真的是非常的聰明。
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
圖書《中國結》之觀後感想< 編號:NO.087>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張貼留言